榜样力量 < 返回主页

“三心”书记的乡村致富路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1-09-28

尽管已经走了无数次,每次走到这里,于宪壁还是想下车再看看,这条路是他带领村民一起修的,有他的记忆和感情,也是从这条路上,邓庙村走出了脱贫的新路子。

邓庙村党群服务中心(胡珊珊摄)

在2015年以前,地处革命老区的菏泽市贫困人口占山东省的近20%,是全省脱贫攻坚的“主战场”。在扶贫道路上,菏泽发电公司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,做实精准识别,绘制扶贫地图,把精准扶贫作为“回报工程”反哺老区人民。从2012年起,菏泽发电公司党委开启“党建+企业+扶贫”的精准扶贫模式,在16个党支部中精选“第一书记”挂职,进行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援助建设,于宪壁就是这些“第一书记”中的一员。

其实,邓庙村是于宪壁扶贫的第二个村子,早在2015年,51岁的于宪壁就受菏泽发电公司委派,在定陶县半堤镇花园村担任第一书记。2017年,于宪壁带着成绩到牡丹区黄堽镇邓庙村再次担任第一书记。两轮任职期间,他都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,连续被评为菏泽市优秀第一书记。2019年7月,于宪壁转战沙土镇双庙村,再出发,战脱贫。2021年,于宪壁获得国家能源集团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。连着三届任职“第一书记”,于宪壁觉得值。

于宪壁(中)与邓庙村村民在一起(胡珊珊摄)

脱贫成绩好不好,都在老乡的笑容里,在他服务过的村里,提起于宪壁,每家每户都认识,也都会笑着伸出大拇指,发自内心地说一句:“老于可是给咱村帮了大忙了。”

“实心”强党建

2017年5月,于宪壁到邓庙村开展扶贫工作,到任的第一天,村民们就收到了一张党群联系卡,上面留有于宪壁的电话,每户一卡,有事可以直接找他。

通过走访,于宪壁觉察到村里人心涣散,缺乏凝聚力。“要想把人心暖起来,人气聚起来,首先要有个团结的领导班子,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。”

于宪壁配合镇政府进行班子调整和整顿,重建和完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,推进班子成员轮流坐班,坚持每天开门办公,让群众随时能找到人、能办成事,强化党建引领。同时,不忘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摸排清楚。他白天走村串户,为村里困难群众申请低保,为房屋破损严重的孤寡五保户办理入住敬老院手续,夜里制定“一户一策”两年帮扶脱贫工作计划……几件大事办下来,村里人的眼睛都盯向了于宪壁。

于宪壁实地调研

通过实地考察,于宪壁与村“两委”协商,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头等大事向市政府、公司党委汇报,争取到20万元大队部建设资金,3万元文化广场建设资金,建成200平米大队部一处,1000平米文化广场一处。“每天我都要来新修的广场走走,家里来了亲戚我也得领着他们来看看,咱也有城里的大广场了!”村民邓兴安激动地说。新建的文化广场四周绿树成荫,地势平坦,健身设施集中,还有造型古朴的凉亭和座椅供村民们休息。文化广场的建成,不仅仅让村民的脸上有了笑容,也让他们心里暖和明亮起来。

“党建+扶贫”的工作模式见了成效,让于宪壁更加坚信: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,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强有力的保证。

“匠心”为民生

走在邓庙村的主路上,平坦宽阔的乡村道路上,很难想象,这里曾经是出门一身土、雨天两腿泥的乡村土路。

“邓庙村这土路,别说产业扶贫,到了下雨天,连卖馒头的老乡都不愿意进来,村民们想吃个馒头都吃不上。”说起当时的情况,于宪壁眼里写满了急切。

今年已经76岁的邓庙村老支书,提起这条路激动地说:“这条路是村里的希望,俺们当时真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于身上了。”

邓庙村修路前后对比

要想富,先修路。于宪壁是菏泽市选派的400多名“第一书记”中修建道路里程最长的人。

2017年,于宪壁在邓庙村,从进村就开始了政策咨询和多方资金筹集,终于给村里争取到了街道硬化和下水道建设资金,随后,他又组织老党员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清理街道障碍物,十多公里的平坦街道,就这样在老于实干的汗水中趟了出来。路修好了,老于又惦记着邓庙村总也没个像样的商店,乡亲们买东西实在不方便。老于想办法,找政策,给村里建起了超市。超市的建成不仅带动了部分就业,还让村民从此像城里人一样走着平坦的街道,逛上了大超市。

邓庙村有了大超市(胡珊珊摄)

2019年到了双庙村,于宪壁依然坚持修路,将村中两纵四横六条主街道合计4.25公里土路全部硬化成宽4米的水泥路。修路的事完成后,他又腾出手脚,瞄准美丽乡村建设,改造厕所21个,规划治理生活污水,开展“新农村新生活”和“美在农家”系列培训,推进村民移风化俗。

于宪壁说:“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人,对农村有特殊的感情,企业能让我来当第一书记,我没有半点犹豫,这是央企的责任,更是我个人价值的实现。在职业生涯的后半程,能有这样的机会返回农村干点实事,我既踏实又自豪。”

“精心”兴产业

平坦的道路不仅让村民赞不绝口,也让产业扶贫的春风吹进了邓庙村。

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抓手。翻开于宪壁的扶贫日记:“邓庙村的庄稼地里以常规粮食作物为主,基本没有经济作物,虽然有部分群众种植山药,但近几年山药市场行情不好,价格不占优势。年轻人主要靠打工。村里没有任何集体收入,属于空壳村。”于宪壁在这一段记录下面,重新用力地写上了“集体收入”四个字,这就是他的工作方向了。

于宪壁和他的扶贫日记(胡珊珊摄)

由于邓庙村位置偏僻,各方面条件也不占优势,很难引进大的投资项目,于宪壁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,提出由易到难、由小到大,多点开发的思路,与村“两委”商议后,协调出村里合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。2017年,于宪壁为邓庙村争取到市扶贫资金30万,建造了一个630平米的扶贫车间,每年为村里带来2.8万元租金收入,解决了贫困家庭12人的就业问题。90后小伙子邓兴于看到了家乡的变化,大学毕业返回家乡创业,邓庙村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建设了有100个金鱼池的养殖基地,租赁给邓兴于创业,同时,村里将收入的租金用于贫困户分红。

90后小伙子邓兴于(左)返乡创业(胡珊珊摄)

在双庙村,于宪壁发现那里的基础设施特别落后,缺乏产业致富项目。因此在扶贫车间建成后,于宪壁坚持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,通过牵线搭桥与毛绒玩具加工厂签订了租赁合同,有32名贫困户在这里实现就业,每人每月增加收入3000元。在挖掘特色产业的过程中,于宪壁支持致富带头人庞新文种植100多亩秋葵,通过加工成绿色罐头产品远销欧洲。

扶贫车间里就业的女工(胡珊珊摄)

近几年,农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,于宪壁撸起袖子,认真研究光伏发电的相关优惠政策,深入群众中做普及、做调研,和村委规划营建“光伏扶贫”新格局,多次协调市政府、供电公司及相关单位到村里现场考察,全力推动光伏发电项目,积极奔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。

“村民们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,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的脚步不敢慢下来、停下来,我只有尽一切努力去做好我应该做的。”扶贫任务完成后,于宪壁带着对乡亲们的深情厚意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,一刻不停。

版权所有:tyc娱乐网址

建议使用Firefox、Chrome、IE(IE9以上版本)浏览器,1280*768分辨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