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旗下成长 < 返回主页

湖北长源青山公司 初心不改 “青山”不老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1-12-20

中国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,而这座城市也有一座英雄的电厂。

诞生于1953年的国能长源武汉青山热电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青山公司),其前身是湖北省青山热电厂。作为山海关内第一座高温高压火电厂,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和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。上世纪60年代以来,根据党中央部署,千余名技术骨干远赴海外,以能源之光照亮一带一路建设。如今,这座集发电、供热、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“城市电厂”,如一颗明珠在长江之滨熠熠生辉。

图为青山公司外景

创业之艰:0到61.36%的新跨越

翻开一页页历史档案,青山公司从成立之初,就注定其非同寻常的发展轨迹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,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。为改变“北重南轻”的重工业布局,党中央决定在南方兴建第一个大钢都。1953年,伴随着武汉钢铁公司的兴建,配套电厂也开始筹建。1954年的春天,重工业部组织苏联专家组实地勘探,最终决定将拟建的武汉热电厂和华钢附属热电厂合二为一,在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一座热电厂。一个月后,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青山公司一期工程开始兴建,工程代号为“195”。

图为苏联专家现场勘探选址

这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,朱德、刘伯承、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工程建设给予关心指导。“自1955年初起,一批批工程建设者,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青山区苏家湾,从此这块荆棘丛生、荒凉偏僻的地方就热闹起来了。”说起老一辈的奋斗岁月,现任青山公司党委书记、副总经理王彪依然很激动。

青山公司一期工程建设4台机组,总装机容量11.2万千瓦。84岁的蒋正初老人,是最早一批参与建设的工人师傅。回忆起那段日子,他说,当时的生产骨干有的先到北京学俄语,再赴苏联实习,有的在武汉完成3个月培训班后,立即投身建设工作,以后这批骨干在湖北电力、华中电力乃至全国电力建设中,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
图为厂区原貌

建设者住的是平房或芦席棚。房外下大雨,房内就下小雨。蒋正初说:“那会儿上下班,大家都得走上二公里,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,但个个干劲十足。”

“有了活儿,都抢着干。要是师傅一天不来,没有分到活,心里就难受。”原青山公司组织部部长高森儒是1959年进厂的,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家的学习劲头。“一上马就建设4台机组,这让青电人特别自豪。白天拼命工作,晚上抓紧学习。下班后,常常一个班组职工,围坐一起学习、讨论。”

在一期工程建设中,先后有18位苏联专家参与援建。没有计算机制图,苏联专家就亲手绘制了一张张设备图纸。他们实事求是、精益求精的精神,也在青电人的心中埋下了种子。蒋正初记得,有次一位苏联专家在给煤机皮带上抓起一把原煤,问他能否说出水份、挥发份、发热量……“当时心里没底,感到特别羞愧。”从那以后,蒋正初下苦功练习,渐渐地掌握了鉴别煤种的本领。

1957年8月21日,随着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,青山公司建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山海关内首座高温高压火电机组。《人民日报》在一版显著位置载文报道,并盛赞为“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件大事”。经过持续奋斗,1959年,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部投产。“当时青山公司的装机容量占整个湖北省的61.36%,年发电量占湖北电网的52.19%,如果说湖北省亮起10盏灯,那么至少有5盏是由我们点亮的。”王彪这样说。

一带一路:星星之火燎原海外

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

伴随着武钢的快速发展壮大,青山公司的装机容量从一期扩容至十期。能发电,还能供热;有进口设备,也有国产设备;能烧煤、烧油、烧瓦斯,还有变电站,全厂机型多,燃料结构复杂,管好用好这样的电厂,需要一大批懂技术、会管理的人才队伍,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。从 2.5万千瓦,到60万千瓦,从燃气机组、燃油机组到燃煤机组,青山公司在国内外承接机组大修100多台次,为全国127个电力企业培养了近3000多名电力技术人才。

图为技术人员正在检修设备

从国内的人才基地,到国外的电力援建,青山公司承担着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。二十世纪60年代初,能源建设对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振兴意义重大。青山公司派出一批批干部职工,到马里、毛里塔尼亚、缅甸、柬埔寨等国家,开展电力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。在半个多世纪里,千余名职工深入10余个国家,付出汗水和技术,收获友谊和光明,为一带一路能源建设绘就美丽画卷。1976年12月,援建人员在缅甸大使馆受到邓颖超同志亲切接见,万里之外的青电人牢记祖国重托,克服一切困难,为世界和平发展赋能。

图为邓颖超在缅甸大使馆接见援建人员

1981年,巴基斯坦水电发展总署决定在古杜电站续建一台21万千瓦机组,中国成功中标。该项目是我国成套出口项目中的第一套大型火电机组设备,是我国第一次通过投标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电站商务运行,也是青电公司第一次承接的国外培训、商务运行指导工作。国务院领导指示:“古杜电站是钥匙工程,要用这把钥匙打开我国机电设备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。”

4年时间,青电公司80余名技术人员远赴异国他乡,全过程负责机组商务运行指导。该项目成功后,1992年青山公司再次与古杜电站4号机大修签订合同。古杜项目的良好开端,标志着青电公司从单一援建,向国际化、市场化转型。从此,青电公司的海外运行维护、检修及商务培训,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扬帆远航。

2007年,汽机专工卢益首次参加也门哈瓦斯扩建项目。热带沙漠让他身体很不适应,脸上起泡,浑身长疹子,吃不下饭。更让卢益难受的是下班后的孤独。“我从沙滩上捡拾了200多粒石子,每天下班后准时往海里扔一颗,盼望早点扔完,早点回家。”有天黄昏,卢益又去海边,突然一艘巨轮从海面上驶过,“CHINA!五星红旗!我国的微山湖舰!”听到同事们的呼喊,卢益抬头远眺,望见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,忍不住也扯开喉咙一起欢呼。卢益说:“那天以后,心中阴霾一扫而光,只有为国争光的壮志豪情。”

如今,在青山公司的档案室,珍藏着一幅幅海外援建的资料图片,这是青山公司的骄傲,也是中国的荣耀。

绿色转型:上大压小布局未来

2007年9月12日上午10时28分,青山公司1号烟囱成功爆破。

正在现场采访的青山公司女职工李凌,目睹高达百米的烟囱倒地后发出巨大声响,烟尘慢慢升腾起一朵蘑菇云。“想到这根烟囱伴随过我的父母和我14年的青春,眼眶顿时湿润了!”

图为1号烟囱爆破现场

从下决心点燃“湖北火电第一爆”,青山公司就以百倍勇气踏上凤凰涅磐的新征程。“青山公司老机组能耗高、污染大,要实现高发展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。” 青山公司总经理、党委副书记张永红说得清晰而坚定。

11台老小机组相继关停,青山公司出路在哪?经过反复研究、科学评估、三年攻坚,2009年3月,2台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,终获批复文件。新项目大胆运用脱硫脱硝、等离子点火、污水处理等先进技术,能耗仅为老机组的十分之一。

2009年12月28日,当满身盛妆的布料机舒展长臂,将第一罐混凝土徐徐浇筑在1号机组厂房底板上,现场鞭炮齐鸣。新项目的开工,标志着“年过半百”的青电公司,向着绿色能源转型迈出关键一步。该项目有力推动了湖北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和循环经济发展,对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,意义重大而深远。

图为运行职工在集控室严密监盘

时光不负追梦人。铭记着“艰苦创业、敢为人先”的青山精神,干部职工抢抓机遇,踏上二次创业之路。一千多个日日夜夜,建设者科学管控,攻坚克难,2011年11月19日,13、14号机组实现双投,两台机组年发电量约35亿千瓦时,年供热量1006.7万吉焦。两台机组投产满足了青山区工业、民用热力市场快速增长需求,也缓解了武汉市“冬暖夏凉”工程的供热压力。在张永红看来,热电联产的运行模式,有效提高机组发电效率,降低能源消耗,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。“可以说,通过上大压小,升级换代,青山公司增添了发展新活力。”

战疫保电:党徽闪耀硬核出击

2020年,注定让每一个青电人终身难忘。

新冠疫情,武汉封城,市政污泥处置通道受阻,经政府部门协调,青山公司临时成为疫情防控时期武汉市重点污泥处置单位,协助开展市政污泥应急处置工作。

没有经验,没有规程,时间紧迫,怎么办?青电公司立即抽调专业骨干,向周边电厂取经,结合疫情管理规定,研究编写污泥处置方案。为确保安全,在正式处置前,科学开展污泥掺烧试验。推土机班的师傅穿上厚厚防护服,用推土机将90%煤与10%泥进行混配。全厂上下密切配合,多次实施配掺、调整,确定最优方案和最严防疫措施。

图为疫情期间做好能源保供

叶明是青电公司运行值长,疫情发生后,他驻守一线保电供热,妻子则奔赴医疗前线,参与防疫救治。污泥首次试烧,适逢叶明当值。“关注给煤机下煤情况”“观察进入炉膛后的参数波动情况”,随着一道道指令,集控室内气氛紧张有序。突然,一个大煤球堵住给煤机入口,出口风管风速急剧下降。叶明沉着冷静,下令将给煤量减至最低,并尽量保持通风出力,避免局部堵粉和灭火,全力确保机组运行安全。事后,他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沟通,在原方案中调整配掺比例和配掺均匀度。疫情期间,青山公司成功处置市政污泥近1800吨,为武汉市民正常生活提供有力保障。

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青电人把初心化作一缕缕笃定的“光”,守护武汉的光明和温暖。当电厂需要集中驻厂值守时,“我是党员,我报名!”电控党支部书记熊志辉第一个站了出来。50多天里,他一次次指导职工解决设备故障;亲自制作“防控新冠十提示”等警示标语60余张,贴在班组显著位置;发现班组酒精、口罩用完了,想方设法采购防疫物资,送往生产一线。

图为志愿者参与无偿献血

哪里最困难,哪里就有党旗高高飘扬。青山公司党委时刻牵挂着困难党员职工,解决实际困难548件;为生活区116户独居老人等送去防疫生活物资;30余名党员下沉社区,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218天;党员自发捐款4万余元,青山公司向社会捐款100万余元,向周边社区捐赠了近12万元的生活及防疫物资。

红雨随心翻作浪,青山着意化为桥。64年的风雨洗礼,青山公司初心不改、光耀八方。这座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发电企业,被誉为新中国的“电力博物馆”,她的发展与嬗变,既是中国电力工业励精图治、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,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源企业转型发展,共建一带一路,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见证。

版权所有:tyc娱乐网址

建议使用Firefox、Chrome、IE(IE9以上版本)浏览器,1280*768分辨率